台大觀察與心得(一):大氣系第一學期
- 2016-01-17
- Liu, An-Chi 劉安齊
以前還是高中生時,總是好奇大學到底在幹嘛,上網爬文、問老師、問學長姐,各種經驗像拼圖一般慢慢拼湊出我對大學的想像,而如今我在台大念了一學期,這幅畫也變得越來越清楚。現在雖然大學了,但我仍持續探索,感覺沒有完全了解所有事的那天。這篇文章希望給高中生更明確的資訊,對升學、對台大以及對未來。
從小我就抱著當物理學家的夢想,高中時唸附中科學班,而大學更是希望能上物理系。諸多考量後我想在台大念書,而我指考分數只能上台大生機、台大大氣,所以那時我選擇進最接近物理系的大氣系。
不過後來發現進台大是很正確的決定,今天台大大氣跟清大物理讓我選,我依然會選台大大氣。在台大的日子,我很享受跟同學相處的點滴,學校各單位一天到晚都有演講也讓我聽的樂此不疲,學長姐對學弟妹很照顧,老師大部分都非常好,學校風氣也良好。
常常有人說大學就可以做自己喜歡的研究,自己學想學的東西,由自己玩四年。必須說這還是因人而異,才進台大一學期,有人能K能玩,有人課業都在危險邊緣過得很辛苦,有些人無所事事不顧課業。雖然說這些也聽過老師、學長姊說過,但實際見證更加深感覺。明明都是差不多水準進台大,M型化隨時間會越來越嚴重,但這是態度問題,態度決定自己成為哪一種人。先不管同學,有時候看到總是翹課、成績不好、或被當很多科的學長姊,心中總是感慨;但是也有學長姊課業很厲害、社團玩得好、甚至已經有學術成就。一樣米養百樣人,自己要立定目標堅持下去。
大學的考試和高中很不一樣,考試時間很多題目很少,考題著重思維層面,所以如果平常上課都有聽懂,或是自己念課本都有讀懂,只要老師不是那種公認出題都很難的老師,考試拿八成分數其實並不難,正常情況下班平均也差不多是拿七成。以我的微積分甲、普物甲為例,微積分期中期末考8題左右考2.5小時,普物5題考2小時。一題都有20分鐘左右的時間寫,可以慢慢思考,而高中總是喜歡考計算速度。而我的普化則是考得很扎實,滿分可能120~130,但考很多內容,要你解釋某現象、判斷問題、猜測產物等等,而不是一味強調計算,且滿分這麼高就是希望我們不需要全部會才能有好成績,同時又可以考很多東西,通常上課聽得懂考題也就會回答。不過台大普遍也有很多老師喜歡教很難、考很難,班平均30~40也是有。基本上如果不喜歡這個老師,都可以找到其他老師開的班,所以自己還是能決定要上哪一種課。
以前聽說大學就是由你玩四年,可是也聽清交學長姐抱怨爆肝,修同樣課程的兩個人,的確有可能分歧成這兩個極端的結果。課業擺爛的不算,只討論有顧課業的案例。假設一天活動16小時,一個禮拜總共有112小時,假設修了22學分,一個禮拜大概剩下小於 (112-22)=80小時的時間還可以自由發揮,理由是有些課程是課堂數大於學分數(實驗一學分三堂課),然後假設每門課每禮拜都花兩倍學分的小時念書,還剩下80-(22*2)=36 小時可以自由使用,等於一天有5小時是空的,而且通常不到期中考期末考前兩個禮拜,需要花的念書時間可能更少,所以有些人可以能K能玩,在我看來很正常,因為時間本來就很充足!有些課要做團體報告,這類會需要投入大量時間和精力,但依然不會影響到有充裕時間的本質。
這學期修了比較特別的課有大氣科學概論和生機產業機電工程概論,這兩堂課是大一必修,目的是讓大一了解那個系是幹嘛的。因為念大氣系所以修大氣概論很合理,而生機概論則是因為高中好朋友念生機,我發現剛好那門課是空堂就跑去修了。那時候指考放榜在選填志願時,我去看了各系的修課內容,種種試圖了解各系的方法,現在回去看都是很不準的。真正了解那個系,是我上那個系好幾堂課,接觸好幾個老師,和好幾個學長姊聊天才逐漸清楚那某個系真正的情況,而且有時候親眼觀察比用聽說得更真實。
舉例來說,生機系、機械系、工科海真正差異到底在哪?這問題問台大學生恐怕連這些科系的學生都分辨不出來。如果你去看他們的課程內容,因為都是工程類的,加上都有機械性質,內容其實很像,根本看不出明顯差異。光看科系名稱也很不靠譜,可能大家只知道生機可能可以結合生物,有聽過「仿生機器人」,但這根本不能說明生機系。生機系還含括生醫工程、農業工程、資訊工程…等等領域的研究。電機系、機械系、生機系…台大一堆科系在做機器人,如果只說自己想做機器人,那是不會知道適合念甚麼系的。機器人就是一個生產線,從機械元件設計、機械結構、機電整合、控制,到軟體設計這是一個龐大的鏈結,每個科系強項環節都不太一樣,幾乎沒有人可以做到自己一手包辦。而當我清楚了解甚麼系負責哪個環節的時候,是經過一學期探索後的事了。我想,即便高中時已經找到未來方向,一開始上的科系也是僅供參考,因為沒實際看過、接觸過,實在無法確信自己真的就適合這個科系。物奧金牌保送進物理系,代表他以後就會永遠陶醉在物理中嗎?可能他修了有機化學發現量子力學應用在化學層面更有意思,進而改變跑道。台大是一個很完整的綜合型大學,正是這樣的環境可以讓我們逐步開發自己的專長。
在還沒進大氣系之前,老實說我以為這個系就是做氣象預報、分析颱風的科系,嚴格說起來我的想像也沒什麼錯,只是這樣說明大氣系太不完整了,因為大氣科學還有很多有趣的領域,雖然可能都不是大領域。大氣系出入如果要跟大氣相關,大概就是氣象局、民航局、研究單位、民間氣象公司,這些我想大家不用念這個系也就知道了。但接觸了一學期的大氣系,卻讓我更了解大氣科學在做甚麼,除了颱風跟天氣預報,了解目前大氣科學領域有哪些研究正在進行,更有趣的是很多大氣現象是以前都沒聽過的。大氣科學是一門基礎科學,而基礎科學的本質其實就是探索以滿足好奇心,而滿足好奇心的同時又能藉由發現的事情,對人類有貢獻,例如了解全球氣候個環節的關聯有助於氣候變遷的應對之類的。大氣大部分老師研究都是數值模擬,運用「模式」針對不同的假設狀況進行模擬實驗,例如加州農業灌溉的用水量對當地氣候的影響,或者臭氧層破洞對全球系候影響,很多類似這種的研究。此外也有老師進行觀測實驗,用海上漂浮、探空氣球、氣象衛星、雷達回波等等取得的資料進行分析。同時結合數值計算和觀測資料的技術則稱為資料同化,最常見的就是模式預報,也是大氣科學中很重要的研究領域。當然一些科學家是做理論的,比方說探討聖嬰現象的機制。想要了解一門學問是在幹嘛,最有效的方式就是看看該領域的專家都在做甚麼事,而我因為接觸大氣系、生機系的老師、學長姐很多,因此也有所了解。只是這種實際體會的了解方式,一般高中生在選科系時可能無法採用,所以只能盡量蒐集資訊了。
上大學之後我覺得除了學問上的學習,人際相處上的學習也很重要,很多課都是分組進行,實驗課通常是2人,國文、英文大概5人一組,一些通識課、選修課需要做報告、專題的也都會分組。絕對不要抱著自己搞定的心態,當然也不要都擺爛。我的觀察是台大學生各自能力都很強,組織能力卻普普通通,一般而言大家都是不積極也不消極,所以團隊中有個領頭羊非常重要,只要團隊中有一個人比較積極認真,就可以帶動整個團隊,風氣會非常好,反之只要有人擺爛,其他人也默不吭聲,整個團隊到最後就是悲劇。以我而言,我做事很積極,我會很認真的想把事情做好。通常大家因為都不同系,又有很多活動,時間都會很難喬,所以必須要不斷協調,我會帶大家商量出時間,有時候大家都不表態,就會連約時間討論都辦不成。一個好的團隊應該要分工合作,責任集中不是好事,況且每個人各自有擅長的地方。但是有時候成員可能會忘記或拖,這時候也需要有人叮嚀,同時不斷互相給建議,讓自己的部分變更好。但其實說到底還是態度問題,團體報告的好壞取決於自己對作品的要求,如果一心就是要做到最好,而且把這個理念傳達給隊友,大家抱著一樣的信念,當然最後可以做出好成果,我這學期英文、生機報告都得獎就是個例子。
時間過得好快,大學一學期轉眼間就過了,但我覺得大學是非常棒的環境,這學期我過得很快樂,也學到很多,我一直都喜歡享受學習的樂趣,而大學就是一座無盡的寶山,可以讓我不斷挖掘充實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