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照慣例我每學期都會寫一篇文章記錄該學期生活,但總覺得這學期好像沒什麼值得說的事情,有種我怎麼就把這半年混過去的感覺。

終究還是發生了不少事,可能會比較亂,但就是把我還記得的事情都打出來,不然未來大概也都忘光光了吧。另外交大正式變成陽明交大了,但我想就繼續維持本系列的名字就好。

于名
(我的好朋友兼最愛的模特于名,在我學習攝影的路上幫了我很多)

攝影

大四下開始對對美術感到興趣,在交大念研究所的過程中,我參加了美術社,同時開始對廣義的藝術都感到興趣。

說起攝影,起源竟然是因為在動物園用 iPhone 11 拍不到猴子感到懊惱,而且後來在擔任美術社網宣過程中,因為需要大量拍攝照片記錄,覺得手機的限制還是太大,因而買了人生的第一台可換鏡頭相機 (Fujifilm X-S10),有了相機之後發現攝影真的很好玩,因此研究也沒什麼在做了,成天就是往外跑去拍照去 XD

交大也有攝影社,雖然我是美術社的,但開始玩攝影後也跑去認識了一些攝影社的朋友,此外也去上了兩次攝影社社課,一堂是棚拍基礎,另一堂是無意識拍攝,對我來說都滿有啟發的,比較可惜是我太晚發掘對攝影興趣,沒機會多在攝影社多認識一些朋友。

初學攝影時,平常的興趣就是看 Youtube 攝影相關的影片,也借了不少有關攝影的書籍,三不五時就滑 IG 追蹤厲害的攝影師和模特兒。接觸的三個月內就在相機、鏡頭 (幾乎所有焦段都湊齊了)、相機周邊敗了好多錢,然後廣泛找模特練習拍照,不斷累積外拍、棚拍、打光等經驗,並且慢慢學會後期處理。

學攝影的過程中也解鎖不少成就,比方說在各種場合搭訕妹子問能不能當臨時模特,而且目前好像還沒失敗過,幫不少清交同學拍畢業照,找到模特拍人生第一場全裸大尺攝影,收費超貴的職業模特國中學妹友情給我練習拍攝,拍了情侶接吻照等等。拍過的模特許多都把頭貼換成我拍的照片,看到也會超級有成就感。每拍完一場不同的情境,都會覺得又成長不少。

終於也過了半年,我感覺比剛開始拍照實力增強不少,我想持續保持興趣就會不斷進步吧,這邊也要特別感謝我的兩個好朋友伊婷和于名,陪我練習超多次,因為是朋友所以我也不怕拍醜照,拍不好還可以放聲大笑,我覺得拍朋友還是最舒服的。希望接下來去歐洲會繼續拍攝更多精彩照片,

這邊就不特別放照片了,有興趣可以去我的 IG 攝影帳參觀 😁

研究

我的指導老師游逸平教授是一個很佛系的人,所以學生自己得很自律才行,實驗室最近都幾乎三年才能畢業 (聽說只有上上上屆一個成功兩年走),其實老師也沒有刻意留人,我感覺比較是因為老師沒在催所以大家步調很慢。我一直堅信只要我夠自律就可以準時兩年搞定,不過這學期過完證實我失敗了。

當大家一個月找老師一次時,我兩個禮拜跟老師約一次;當大家兩個禮拜找老師談一次時,我已經每個禮拜跟老師討論。結果目前都暑假過一半了,我的研究甚至論文都還沒開始寫。我感覺做研究就是一種碎形,問題裡面還有問題,永遠解決不完。

兩年做不完一部分是我的問題,因為我碩二下覺得我進度應該還不錯,就安心的花很多時間練習攝影,後來發現原來我那時候太樂觀了。另外有一部分可能也要歸於研究過程中繞了一些遠路,事實上我目前研究的大架構都是碩一暑假就完成的,但原本目標太大有點窒礙難行,後來卻花了半年多的時間才把題目縮限到合理範圍。最後可能就是所謂的魔咒吧,沒人逃的了三年畢業的命運(笑)。

雖然實驗室還有另外一個解脫辦法,就是如果唸到碩三還沒畢業,但又找好工作,老師就會讓你加緊閃人,不過如果是對自己研究有點要求的人,肯定不會希望便宜了事,所以還是會認真把研究做到完整,那就真的是要三年待好待滿了。

由於我碩三要去義大利交換,所以本來希望可以出國年完成碩論,但看來已經沒辦法,所以就到義大利之後繼續做研究囉。

科技與藝術

我覺得人生中常常會有許多前輩給我啟發,這學期也不例外,我在期初有拜訪應藝所謝啟民老師,另外聽了電機系吳冠儒學長的演講,都覺得收穫良多。他們有個共通點,就是都是在科技 X 藝術領域中發展,並且剛好一位是學術界一位是業界。

我期初的時候覺得對自己人生方向很迷茫,主要是我興趣一直換,朋友都說每次我說過的目標下次聚會就變了。總之,前面也提到,我那時候瘋狂攝影,加上我對藝術本來就很有興趣,就在思考有沒有機會跨領域藝術。之所以會想要不要跨領域,是我覺得單純寫程式真的很無聊,而且我覺得我對資工沒有真的很有天分,頂多算是還算擅長,如果把程式當興趣我覺得挺好的,但如果要一輩子寫程式我大概會覺得很燜,所以我覺得軟體工程師不該是我的志業,我應該有更好的出路,於是「科技 X 藝術」就是我考慮的方向,兩者皆是我感興趣的東西,而且理性的同時加上感性,聽起來就超 Sexy。

因為上學期修過「XR 專題」,我知道謝啟民老師是讀資工的,後來轉往藝術發展,就想說可以找他聊聊。老師轉往藝術發展的故事滿酷的,不過老師好像很不喜歡直接分享自己故事,因為他不希望學生只是看結果而是要去思考每個決定的脈絡,畢竟每個人發展的路線不可能一致,每次聽不同教授的學思歷程都若有啟發,總是聽得津津有味。我覺得最有啟發的是教授最近的研究,他嘗試用符合物理原理的方式去「仿寫生」讓程式自動演化出一幅「山水畫」,例如山水畫中的「水流」要怎麼畫出來,背後除了有基本的流體力學,還包含一些資工的理論,最後再加上一些比較藝術的演化因子,接著讓程式不斷迭代演化模擬,最後生出一個看似符合物理規律又帶有藝術感的水流,我聽了真的覺得太對我胃口了,教授現場給我看他的作品更是讓我感動不已。

〈最古老的風景〉仿寫生作品
(〈最古老的風景〉仿寫生作品。圖片來源:故宮博物院)

上圖是老師團隊的一個作品〈最古老的風景〉,之前在故宮博物院展出,以下截自故宮網站說明:

〈最古老的風景〉仿寫生作品運用電腦圖學理論、人工智慧深度學習的方法,結合中國山水畫論與物理程序運算,遙望古代江湖,展現一個在島嶼成長的人,如何用程式寫生敘說對海的細微體察與情感寄寓。

這個創作方式某種程度上跟電影中的物理模擬滿像的,電影中的物理只要看起來栩栩如生就好,背後可能不是完全依照物理,而為了創作,我們讓這種假以亂真的物理更加跳脫,介於物理和藝術之間。現今,如果我們希望有山水畫的風格,最簡單的做法是套用深度學習的模型,那就會有個差不多的樣子出來,不過深度學習可能會個問題,就是硬是套用風格,導致在物理上感覺起來不那麼自然,當然模型日新月異,之後也有可能會有個 AI 模型很物理。但真的要說我最欣賞「仿寫生」這種方法的原因,我覺得是一種情懷,它真的讓我感受到科技與藝術是可以互相融合,交織出來的作品是多麼令人驚艷。

這學期我也聽了一場演講很讚,是電機系吳冠儒學長演講,題目是「漫談創意工程與電子藝術」,光看標題我就知道我會喜歡,吳冠儒學長是一位創意工程師或是媒體藝術家,擅長用機械、電機的手法去創作多媒體藝術作品,我覺得這種職業就是我想要的,我喜歡科學和工程,我也喜歡藝術,而我恰好又同時具備機械和電資背景,如果當一個創意工程師,那我大學的機械就沒白學了!

Teleportation binoculars

上面這張圖截自影片「Teleportation binoculars - Google & Sydney Opera House」,這是吳學長之前工作與 Google Creative Lab 合作的一個案,簡單來說就是把我們常見的瞭望鏡,改裝一下,使用者往裡面看的時候,會看到另外一個地區的街景,比方說你人在台北,但透過鏡頭,你會看到雪梨的街景。從這個例子我們可以大概想像,一個創意工程師的工作是甚麼,今天有一個復古的瞭望鏡,有電子街景的技術,於是可以把兩者結合成為一個公共藝術。

其實藝術工程是不需要高深技術和穩健性,重點就是能不能幹出來,以及有沒有創意。國內外好像越來越多公司再做這一塊,有機會的話我會當作工作選項之一,不過聽說薪水不會太高 (當然有本事的人一定可以賺很多啦),但我想熱情畢竟是最重要的。

美術社

這學期我依舊是美術社的,因為我是美術社小編,平時一樣會過去幫忙拍活動照,下學期的大活動就是社團聯展,花了不少時間協助籌備,不過我今年沒參展。但我感覺美術社到下半學期的向心力整體變很差,可能今年人數變少,加上聯展結束後大家就沒什麼慾望來社團了吧。主要都是社團內的幾個比較熟的朋友自己約,我們常常約在社辦玩,像是吃火鍋、吃點心、釀梅酒等,整體來說我覺得在美術社的日常活動好像已經沒有畫畫 😂

結論

總之度過了一個還算愉快的碩二下,希望接下來研究可以順利,也期待一下去義大利交換會有很多收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