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台大念書兩學期,對大學生活更加了解,卻也不像一開始那麼起勁。這學期修課變化比較大,上學期只有22學分,這學期修到24學分,時間感覺過的也比較快,期中考一周一科就這樣考了一個月,期中結束之後不久是一堆期末報告,之後馬上就接者期末考了,一學期也匆匆過去了。雖然感覺沒做甚麼特別的事,但還是有一些這學期課程心得和故事可以分享。

【普通物理甲】
先從修課講起,普物從大氣班轉到電機班,教的比較多也會有比較難的內容,考試也比較硬,在大氣班是人人求A+,轉過來之後變成只求及格,一開始轉過來是因為想要修另外一堂課,但是原本的班會衝堂,所以必須換班,而聽電機系的朋友說電機餘二班給分還算可以,就想說轉過去應該沒問題,沒想到上學期電機系有學生在意見調查中痛罵教授,使得這學期教授對這個班態度很不好,大家都成為那個自作聰明的學生的受害者了,最後普物成績也是很差的過了。而這個教授寫字很淡很輕,坐後排根本看不到,加上他寫的符號都很怪,還喜歡用注音符號當代號,令距離為ㄅ?所以後來我都看交大 OCW 簡紋濱老師的普物,我覺得講得清楚深度也夠,該教的也都有教。

【光電導論】
這學期本來想修生機系的機電整合(),主要是教 Arduino 等開發板,但是這學期的郭彥甫老師很夯,所以只有學長姊有機會加簽,所以我就改選了電機系的吳育任光電導論,看 PTT 上說這門課算很基礎,適合想粗淺了解的人修,所以我想說有大一普物程度應該就夠了。我後來才知道這堂課是大三大四選修,所以程度本來就不會太簡單,而修那堂課的的確也都是大三大四的學生。整體來說我覺得課程很有趣,把半導體、顯示板到太陽能板的原理都說明了,還有兩堂課請業界的工程師回來分享,都是很棒的經驗。但是課好玩歸好玩,考試就不有趣了,教授上課不會帶題目,但作業又有一堆沒看過的題目,要是教授能帶題目,我想對作業跟考試都有很大幫助,或是把帶題目放到助教課也不錯。因為上課雖然聽懂,但其實很多題目還是不知道該怎麼寫,所以最後也只拿了還可以的分數,事後來看我覺得我該旁聽就好,不過也於事無補,至少拿到 學分的選修學分。一開始若不是為了想修這個時段的課,我也不必換普物的班了,一連串的不幸啊。

【微積分】
微積分我一直覺得去聽課的效果實在不怎麼好,尤其大氣系是念微甲2,只要會算會應用就好,至於理論推導或是比較數學的東西就沒什麼必要去弄懂,但去上課教授通常都是教比較數學的東西。有鑑於即使上課抄了一堆筆記,對於微積分的理解度還是沒有比較高,後來就換方式了。一樣改聽交大 OCW,莊重教授的微積分。OCW 的好處是進度我自己控制,還可以 1.5 倍速撥放,莊重每個小章節大概都只有講十幾分鐘,就是告訴你這章節有甚麼公式,該怎麼用在題目上,但這樣就很夠我寫作業和考試了,後來念微積分真是如魚得水,但比較可惜的是交大只教到 15 章,但台大是考到 16 章,期末考的一半內容是自己念來的,助教課也有讓助教快速掃過課本內容,聽助教快速介紹過之後再念課本理解速度比較快。

【普通化學甲】
普化是修李弘文教授的,教授同樣的內容會重複至少三遍,永遠不用怕不小心睡著沒聽到,而兩位助教也都非常厲害,每次問問題都可以得到延伸的知識。上課沒什麼特別心得,是非常扎實的課,不管教學或是給分都一樣。比較特別的是,這學期普化也要做個小專題,教授要我們做不用做實驗的研究。簡單來說就是「空想科學」,利用已知的條件,互相搭配然後猜測新的現象是否會發生,而猜測的東西不能是只能靠實際做看看才知道即果,要能事先猜出幾種可能的結果,再一一討論該怎麼去證實是否猜測正確。甚麼是要實際做才知道,像是某個未知化學反應的產物會有甚麼,這只有實際做才會知道。而教授要求的是已知條件或現象AB,但不知道當AB結合時會發生甚麼狀況,這時我們就比較能夠去猜測結果。這個小專題還有很麻煩的限制,必須和自己的主修有關,但是大氣科學基本上都是物理,大氣化學的範圍真的很小,所以要想出有創意又新奇的題目實在蠻困難的,不免俗就是空氣汙染那方面的東西,而農化系就自由多了,生物和化學本來就非常緊密,他們能想的題目也就包山包海。

最後我從陳維婷教授寫的文章<霧霾迷濛中的大氣物理與化學>得到靈感,裡面有提到柯勒曲線(描述有溶質的水滴成長現象),我覺得是可以研究的東西,後來加上與教授討論一些可行的研究方向,最後我靈機一動,想到柯勒曲線可以和電性做結合。簡單描述我們的內容:已知柯勒曲線的模型以及水滴帶電會影響表面張力,我們探討水滴表面帶電量不同時,柯勒曲線的變化。科勒曲線與水滴形成有關,而根據Paul A. Allee B. B. Phillips 研究顯示,通常雲滴會帶有數個e的電荷,因此帶電水滴可能影響降水。雖然不用親自做實驗,但仍要提出如何實驗的方法,最難想的是如何設計一套實驗,因為柯勒曲線本身只是理論,仍沒有科學家用實驗的方法來測,所以要想出方法來測量微小水滴的成長還要測量他微弱的電性,實在非常困難,要是真的辦到了,我想要登國際期刊都不是問題。我們最後有提出一些天馬行空的實驗設計,但既不完善也不太可行,就不描述了。而猜測結果,簡單來說就是我們認為雨滴帶電會使降雨更容易,理由是水滴帶電水滴表面張力會降低,再套用到柯勒曲線所算出來的。

這個題目是因為有牽扯到溶解度的概念,所以勉強算化學,但更像是物理,而我們所研究的柯勒曲線,在「雲物理」這門課有教到許多,但滿可惜的是我還沒有修這堂課,但有跟同學要他們課堂講義來看。而做這空想研究的過程,我依舊覺得昔日科學班的訓練對我很有幫助,不管是研究思維還是設計海報的技巧,都是得心應手也比同才更加熟練。我一直覺得概論、導論或專業課程要做的專題都挺有趣的,比起考試我更喜歡動手動腦做研究,而且專題才是真正的活用知識,學會的思考能力和操作技巧會不斷累積讓之後再做類似的研究時更順利,而考試考完通常不久就通通忘光光了。

【普通物理實驗】【普通化學實驗】(學年班)
大氣系從我這屆開始不用修普通物理實驗、普通化學實驗,理由是因為大氣的實驗基本上很少需要動手做,都是直接從測儀器、衛星收集資料分析,或是做數值模擬、氣象模式。所以強調動手做實驗的普物、普化實驗就變成選修了。但是考量我可能想轉到其他系,而理工學院的普物、普化實驗幾乎都是必修,所以我還是都修了。實驗課一學分三堂課真的是吃力不討好,還要寫預報結報,真的非常麻煩,才一學分一周卻要花六七個小時在單一個實驗課上。比較有樂趣的大概是能親眼見證課本上教的現象,有時候雖然知道會如此,但是親眼看到真的如此時還是挺興奮的。雖然說當找不出錯誤時,卡關會非常煩躁,不過也是實驗訓練的一環。此外實驗課佔了整個下午,通常就是邊做實驗邊和伙伴聊天,有兩個下午可以如此愜意談天也是不錯。

【大一國文】
國文課我選的是梁偉賢老師的武俠小說課,當初選課填志願時我就是填第一個,其他都是老莊、易經、孟子、孔子、現代小說等等,所以當看到有武俠小說課時候真的是太開心了,因為我還滿喜歡看金庸小書的。老師上課的方式喜歡先叫我們回去讀過小說,然後上課大家再討論小說中的情節、人物、手法,藉由大家討論的過程老師再傳授一些知識。以前沒看過古龍小說,修完這堂課之後古龍小說看了不少,我覺得看了古龍的寫法打破我對武俠小說的刻板印象,從小的印象只是金庸的風格,事實上還有很多種呈現方法,而古龍寫得的確精彩!比較難過的是台大要廢除大一國文,校方覺得大一國文教授的內容很像文學選修,因此以後納入通識選修裡面。雖然我從小因為國文成績都不好所以不喜歡國文課,且校方的理由感覺也有道理,只是身為中華民族對於不繼續強調中文的學習重要,深感可惜。廢除大一國文之後,不少國文老師將被差遣啊。

【大一英文】
我英文是修楊乃冬教授的課,我認為老師的課程安排非常扎實,老師又特別強調聽與說,課程花非常多時間訓練聽力,也會在課堂讓同學間練習英語對話。學期間會有很多作業和團體報告,並不輕鬆。但我滿享受與大家做團體報告的過程,上學期團體報告是英文 Presentation + Role Play,這學期是只有 Presentation,另一項改成融入自設作業自由決定(演戲、報告都可)。上學期報告是班上第三名,這學期進步到班上第二名,我想大家都有努力,但同組的有兩位同學是大一全校英文簡報比賽第二名,我想也是因為有他們的加持。自由決定的作業我們這組4個人拆成2人、2+1(其他組的)人各一組都以參加全校英文簡報比賽為作業,另一組最後就是第二名,而我這組就就失敗了,但我認為從好幾次報告加上參加比賽的經驗,對於如何做一個好報告有更深入的理解!大一英文還有很重要的目的是讓同學考過全民英檢中高級初試,烤過之後可以抵免進階英文,也才可以從台大畢業。我覺得全民英檢中高級的閱讀比只考還簡單,但指考不考聽力。最後我考過了,閱讀單字部分太久沒被幾乎不會,但閱讀文章能力我覺得有更強,聽力我想也是有進步。

【人權與正義】

這學期課表填一填發現禮拜五下午是空的,原本想修機械概論,但研究了一下發現課程內容不如我預期,所以決定修個通識,最後選上了人權與正義。選的理由是,美國的正義課很有名,加上我想對法律更加了解。不過這堂課並不像美國正義那樣進行,教授一開始就說法律制度差異,人權與正義探討方式也會不同。教授在課堂中會理性分析每種情況下的人權正義問題,課堂後的助教課,大家也會彼此分享自己的意見。教授這學期也請了林孟皇法官、陳瑞仁檢察官、吳乃德教授來作客座演講。會有一次上課去地方法院旁聽開庭。期末分組報告,每組會報個一個與人權正義有關的議題,聽其他組報告新移民、原住民、健保、長照、歷史案例等內容,也是收穫良多。課堂指定閱讀《執法所思:陳瑞仁檢察官的司改札記》,看完書加上幾場演講以及教授上課所教授的思維,不管是對人權以正義的想法,還是對司法制度的了解,都有更新的體悟。每個禮拜上這堂課我都覺得蠻開心的,很幸運選上這堂課,可以說是這學期最喜歡的課,而教授在新政府上台後也被找去當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