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總算又度過一個半年,在日本待滿一年,第一份正職工作做滿一年,在 Mujin 也待滿一年。若問我過了一年學到了什麼?我想是職場的現實與殘酷還有更進一步的社會化。表現不佳的員工會離開,鞠躬盡瘁的員工會晉升,說起來像廢話,卻是親自感受才會有最深刻的體悟。從桀驁不馴到慢慢地學會不露鋒芒,又是一個社會化的過程,入職後的一年,深深嘆了一口氣,終於成功生存了一年。

cover image

英文的語言障礙

跟一群優秀人一起工作起碼是舒服的,身邊的所有人都比我的交大碩士學歷還高,不會有人思考的比我還笨,基本上層次都差不多,多數時候我還怕自己比別人笨。同時對我來說卻也是不舒服的,我覺得大家智商上基本上差不多,但是別人基本上都是英語系國家畢業或出身,溝通上我老是覺得感到劣勢,即使過了一年還是一樣糟。我想語言本來就很不公平,有人生來就是美國人,有人可以去美國念大學,有人甚至從小念國際學校,當然這都不是藉口,我也見過土生土長台灣人沒有任何家庭背景下靠自己把英文練到超級厲害,而我頂多就是偶爾想到稍微練一下而已。只是這種起跑點的差距總是讓我想直接放棄,我相信階級會複製,所以我都跟我爸說,至少我這一代又把起跑點往前一點了,接下來讓我孩子去努力吧(送他去美國念大學之類的)。

我曾在「矽股輕鬆談」(一個在矽股科技業工作的工程師夫妻倆曾經經營的 Podcast)上留言提問,提到我對英文的無力感,主持人的回應當時讓我很感動,他說人家在有語言優勢的情況下,即使我只能使用破英文來表現出八成的自己,卻仍然可以平起平坐的與對方溝通共事,應該要覺得自己很棒了。聽到還是有點小感動的,確實,有時候我都會覺得,如果今天講中文就不會這麼彆扭,不會吵架吵輸別人,不會比邏輯思考永遠慢半拍,只是現實就是英文是國際語言,自我安慰也沒用。我本身是不怕講話的人,前提是講中文。在大學的時候都被歸類在問題寶寶,到國外不至於變成啞巴,但就變的話很少,我會很畏懼講英文,怕聽不懂也怕表達不出來。有時候真的滿厭惡無法簡潔快速英文溝通的自己。

漸漸地,我常常懷疑在一間全英文的國際化公司工作有啥好的,我體驗過國際化了,我也不再是井底之蛙了,我還有必要維持在「舒適圈」外嗎?說實話,工作上講英文我還可以,但平常聊天我完全不想說英文,說英文好累,不管我英文有沒有進步,我只要開口講英文就需要動腦,我喜歡講中文的那種無腦感。在國際化公司的好處也許是可以跟全世界一流人才一同合作吧,但除此之外,我發現我更喜歡找台灣人或中國人聊天,也許就是想待在舒適圈,但就是因為這樣英文才不會進步。我覺得什麼東西都要知道英文怎麼講真的很煩(尤其是一大堆非工作相關的專有名詞),我甚至開始懶得跟別人講中國跟台灣的愛恨情仇,我也不是很在乎老外到底懂不懂,因為用英文太難表達了,不過小粉紅發言太欠揍的時候我也不會客氣回酸就是了,而且有點頭腦的去看「晶片戰爭」也該知道台灣的重要性,不懂台中關係的人,就像是說自己不知道烏克蘭跟俄羅斯在打仗一樣無知,此外中共精彩的表現已經驚呆了全世界,大家都高知識分子,懂的都懂。

雖然我英文講的不是很流利,但起碼我遇到外國人東拉西扯亂湊英文還是能溝通的,我覺得溝通本身不建立在語句有多順或辭藻有多華麗,而是建立在邏輯性,雖然我很討厭說英文,該捍衛自己權益的時候一定不要退縮,我很訝異自己竟然能用英文跟人吵架,當然用諷刺或很酸的口吻我是不會,但如果是正向的辯論,主要還是靠邏輯思考,在不超過五千單的範圍應該是能跟人吵的起來的。

題外話,我覺得學外語至少要能夠跟人吵架,有時候真的不是自己想吵,但就是真的遇到白目的人,我在日本就遇到很幾次,你也不能用英文跟他吵,想要罵他一頓只有自己說得出一口好日文,但我日文只有 N4 水準,想罵也罵不出口。

回到英文,俗話說的好,「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誰都知道英文重要性,老師也建議我至少待在全英環境磨練個五六年比較好,英文的語感是必須慢慢磨量的,學生時期沒有英文環境的話,只好在職場上把它練起來。我希望自己可以慢慢克服語言障礙的問題,我深刻體會到語言讓我在職場上有多麼不舒服,我也很羨慕以前台大朋友們每個都說的一口流利英文,我希望之後找工作可以容易一些,職場發展可以更順利,所以短期內還是得逼自己留在舒適圈外吧。

半年的獨立專案,第一次認真搞懂計算機網路

這邊我想應該要對 Mujin 做個簡單介紹,這樣讀者之後才會對我有時候說的細節有比較深入的瞭解。Mujin 其實就是在做機器人自動化導入方案,我們整合業界會用到的各種機器人,然後打包變成一個方案整套售出,我覺得可以就當成是機器人界的 IBM。

工廠示意圖
(工廠示意圖。圖片擷取 Mujin Youtube 公開影片

上圖是一個工廠導入自動化的示意圖。可以看到右方有兩台機器手臂,左邊還有好多台小型的 AGV(白話解釋就是可以搬東西的小機器人),一個工廠的流水線通常就會搭配很多機器手臂和 AGV 甚至其他奇形怪狀的機器人。而要使機器人可以正常運動,就還會需要搭配其他各種亂七八糟的感測器或裝置,林林總總加起來就是 Mujin 在做的整合平台。

介紹這麼多,其實重點就是讓大家瞭解到一個完整的自動化單元(Cell),裡面其實會需要連到非常多裝置,全部都會以網路連接到控制器。

這半年我被分配到了獨立專案,這是一個有關網路的專案,簡單來說要去偵測所有網路中的裝置,並可以不經過設定而自動連線,有點像是電腦可以自動搜尋到印表機,而我們的機器人平台裡面會有各式各樣的網路裝置,像是工業相機、各種感測器、機器人、PLC 等等,這些都是要連網路的裝置,我們希望可以像手機可以自動連藍牙一樣,讓我們的共種裝置可以自動完成連線設置,減少我們每次部屬新的廠房所需要的人力和時間成本。

做這個專案的過程中,也是我進步最快速的時候,原本不知道要花多少時間,連老闆當初指派任務的時候都不確定是否是能做出來的專案,最後我做了足足半年都沒完成,一個人開發了約一萬五千行的程式碼,中間還經過兩次幾乎重新改寫的大重構,但我挺享受這個過程的,整個過程很像念碩士在做研究,過程中 C++ 的程度也進步非常多。因為研究所才念資工,計算機網路是我一直都沒修的科目,雖然我也知道什麼 TCP、UDP 是什麼,網路分七層這些粗淺的概念,但其實也就僅此於表面上的知道,跟大家看 YouTube 差不多的程度而已,而且說來慚愧,也是這時候才第一次聽說啥是 ARP,所以因為這個專案讓我得以紮實的去學習計算機網路。

由於我們目標是在不設定網路情況下就有辦法偵測目標,而偵測的方式還是得透過與裝置連線,由於通常裝置的子網路遮罩(Subnet Mask)和閘道(Gateway)都會是同一個區域網路內,因此我們必須假裝自己跟裝置是同一個區域網路,因此需要製造一個假的連線欺騙被偵測裝置,作法是修改 Raw Socket 的來源位置來與對方溝通,並且因為專案需求,我還自幹了好幾個基於 TCP/UDP 的工業網路協定。

有興趣對這方面瞭解多一點的話,可以看我寫的這篇「如何利用 PcapPlusPlus 以混雜模式(Promiscuous Mode)進行網路封包分析」,另外因為大量使用到 PcapPlusPlus,我也對該專案貢獻了好幾支 PR。感覺有為世界貢獻點什麼,還是挺開心的。

職場沒人教,靠 ChatGPT 自學

老闆基本上很忙,組上基本上都是新卒的情況下,學習基本上靠自己。很幸運地,這時候 ChatGPT 橫空出世了,如果有在寫程式的人應該都能理解 ChatGPT 帶來的改變有多巨大。這麼說好了,從前我查資料肯定是 Google,現在我一天用 Google 的機率不到 10%,用 Google 的時候還要多開幾個網站確保正確性,而用 ChatGPT 的時候,絕大多數的答案都是正確的,即使答案不正確我也可以很快的透過引導式問答得到我要的答案,真的不行才是查 Google。不過我覺得用 ChatGPT 的話,必須要有能判斷他是不在唬爛的能力,多數時候他的思路是正確的,只是中間有些步驟跳了,或是用錯了,有點經驗的工程師可以看出來,但初學者我覺得則不見得。

另外放眼望去辦公室大多數人基本上都是開 ChatGPT 來寫程式,就知道 ChatGPT 是多麼偉大的一個發明,我認為從 GPT-4 開始才是真正進入 AI 的時代。我覺得所有學子生在一個非常幸運的時代,AI 不只可以寫程式,寫劇本、寫信件、修改論文等等,有太多太多應用可能,要是更早一點有 AI 的輔助該有多好,不過至少在我還年輕時 AI 就已經起步了。

公司快速成長

我進公司的前一年公司只有一百人,我進來的時候有兩百人,一年過去則快要三百人了,最近還拿到了 C 輪九千萬美金,不由地感慨公司擴張的速度之快,另外台灣人也多了好幾個了。

Mujin 在招收人才上的成果我常常感到很意外,因為老實說以工資來說,只能說是還可以吧,比大家認知在日本拿最高的數字還有頗大差距,但依舊收了許多高學歷或是高背景的人才。Mujin 裡面不乏從 CMU、MIT 或是美國 CS 前 30 大的 New Grad,還有來自 Google 、Microsoft 之類的資深工程師,甚至博士也不少。

我想主要原因是,主要是如果你上 LinkedIn 在日本找全英文工作環境的公司,老實說除了 Mujin 以外沒幾家,而創始成員學歷高帶來的人脈效也會逐漸滾雪球,同時 Mujin 在機器人產業也有點名聲了,最後就是美國科技業職缺凍結之下,不少人以日本當作臨時備案,當然也有一些人和我一樣單純為了追愛而來。

Mujin 最近甚至在歐洲也開了據點,所以全球有日、美、中、歐四個據點了,沒意外應該還能繼續擴張,不過對於我這種底層員工其實挺無感的,唯一比較重要的部分應該是,這鐵飯碗目前還很穩。

半年來的心境變化

剛進公司的時候,身為出入職場的新人,進到第一份工作總是充滿期待和幻想的,可是漸漸的,我覺得熱情被慢慢的抹滅。以前聽大人說公司怎樣怎樣,現在終於輪到我了,一年的體悟可以深刻了解到所謂真正出社會,總是遇到各種莫名其妙的鳥事,慢慢學會接受各種沒道理的規則。特別是沒有為什麼的規則,真的會讓人很不爽,後來慢慢我也看開了,反正我就是個社會底層的小螺絲,有照常準時領薪水就好了。說到薪水,全世界真的都是看學歷在給薪的,交大學歷真的不值錢,我大概是同職等中薪水拿最少的,有時候會很不平衡,我不覺得自己能力真的比較差。

Mujin 大部分新進員工都是一年約,等同一年試用期,然後他會決定要給你轉永久約或是給你續一年,站在勞方立場真的非常沒保障,一個外國人大老遠跑來日本還要擔心公司會不會續約,不過這就是資本市場運作的方式吧。我在合約快到期的前三個月開始每天提心吊膽,保險起見我甚至先把房子從公司名義轉個人名義,雖然沒聽到有人不被續約,但聽到好幾個都是續一年,本來老闆也只考慮給我續一年,但我猜因為公司最近剛拿到 C 輪的關係,錢比較多吧,而且公司應該也缺人,所以給我轉成永久合約,算是鬆了一口氣,但那陣子實在是身心俱疲,那陣子真的是我最低潮的時候,每天都很沮喪,身體狀況也很糟。

我們都知道科技業本身就是容易被裁員的行業,突然意識到開始在社會工作就沒有安寧的一天,經歷過這次,我可以理解被裁員的人的心裡狀況,或是公司處於要裁不裁還被綁定工作簽的時候會有多難熬。不過好險在日本法律對員工還是比較有保障的,基本上拿到永久合約後,只要公司不垮,它基本上趕不走你,所以現在倒是輕鬆不少。我也很謝謝我女友在我每天被壓力壓的喘不過氣的時候不離不棄的為我加油打氣,我無法想像要如何隻身一人在他鄉承受心理壓力。

同時這一年我也還在進一步的了解自己,活了二十七年了,卻好像還是不是很懂自己,比方說我心中會幻想自己有朝一日變成程式大師,但現實中的我卻是完全不想加班,業餘時間基本上都拿來耍廢的平凡人罷了。我有時候會覺得當個平凡人不好,大概是源自某種隱形的壓力,漸漸才了解到我默默的還是被世俗的價直觀綁架,而不是真正的去做自己。至於怎樣是真正的自己,我也還在摸索中,我希望自己不平凡,但不平凡的代價是需要犧牲一些什麼,比方說需要更努力工作,需要更用力學習,偏偏我卻完全沒動力去執行,或著也許內心的我就喜歡輕輕淡淡過一生。

來日本一年了,我也一直在思考自己未來的規劃該怎麼辦,繼續待日本嗎?換個國家嗎?回台灣嗎?換工作嗎?結婚嗎?這些都是短時間我無法得到答案的。還有很多很多事情我還沒梳理清楚,但我感覺這一年我的確或多或少成長了,對此我也是百感交集,有一些些欣慰,有一點兒擔心,剩下的就是交給時間順其自然吧。